首页
搜索 搜索
聚焦

苏州经济总量被成都反超,说明了什么?|新京智库

2023-05-08 15:20:49 新京报

▲4月28日,工人在成达万(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速铁路建设现场作业。图/新华社

各地一季度经济数据基本揭晓,头部城市的竞争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比如,被称为普通地级市“天花板”的苏州,在GDP总量上被成都反超。后者以80亿元的微弱优势,晋升为GDP第六城。

一座是风光无限的“最牛地级市”,一座是经济总量仅次于广州的内陆强省会城市,苏州和成都的排位变化,自然受到关注。


(相关资料图)

要指出的一点是,这实际上不是苏州GDP首次被成都反超。同样的一幕,在2000年的第一季度就出现过。彼时,成都GDP领先苏州超百亿元。当然,这种局面仅维持了一个季度。截至2022年,苏州在GDP总量上仍领先成都3000亿元左右。

四年内,成都单季GDP两次超过苏州,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二三产业上,成都的增速明显优于苏州

从具体数据来看,一季度,成都GDP总量5266.82亿元,同比增长5.3%;苏州GDP总量5186.64亿元,同比增长1.9%。两座城市的GDP增速落差达到了3.4个百分点,这是排名互换的直接原因。

从产业端来看,一季度,成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2.7%,1%,7.3%,而苏州为4.8%、-0.7%和3.9%。可以明显看出,在占据GDP大头的二三产业上,成都的增速都明显优于苏州。

从投资、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三驾马车”来看,成都的增速分别为:-2.1%,3.3%,22.2%,苏州则分别为:4.2%、3.6%和-15.4%。苏州在投资和消费上的增速都领先于成都,但外贸增速则与成都相差了近四十个百分点,这可以说是苏州在经济总量上被成都反超的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苏州的外贸依存度长期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外贸表现可以说是苏州经济的晴雨表。而受过去三年的疫情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恢复尚需时日,再加之部分国际贸易需求萎缩带来的订单下降以及产业链外迁,苏州的外贸在一季度受到较大影响,并不让人意外。

这也直接反映到苏州的工业表现上。一季度苏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7%,四大产业创新集群规上工业总产值,在1-2月全部陷入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下降6.2%,装备制造产业下降16.6%,先进材料产业下降17.4%,生物医药产业下降10.0%。

相对来说,成都则表现出更强的韧性: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8%。其中,新兴产品产量,如城市轨道车辆、智能电视、太阳能电池,更是分别增长4.8倍、3.9倍、23.1%。如此反差之下,两者的经济总量排名反转,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阶段性的表现,后续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尚需观察。但对于苏州来说,当前外贸所遭遇的压力,也未尝不是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一种提醒。一季度,同样作为外贸重镇,深圳的外贸同比增长7.4%,走出了与苏州截然不同的曲线,就能够说明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两座城市的外贸结构有着明显区别。

一个背景值得注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出口量最大的汽车生产国。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强势崛起的深圳,自然顺势站上了外贸新风口,获得较强的抗压力。相对来说,苏州因为缺乏实力强劲的整车企业,在这方面则显得相对被动。一季度外贸的颓势,就是直观说明。

两城经济总量差距继续缩小,将是大概率的

回到苏州和成都的比较,要指出的一点是,一季度的经济增速表现,并不能完全作为全年经济走势的依据。

一是单季GDP在全年大盘中的占比本来就较为有限;二是一季度往往是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季度。从以往经验来看,一季度也多是城市经济排名变化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

因此,就全年来看,苏州和成都的较量应该主要在后面的三个季度。事实上,在三月份,苏州的一些关键经济指标就在明显改善。

如3月当月,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4%,带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降幅环比收窄3.8个百分点;同期,苏州仪器仪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另外,一些产业项目投资的落地也在加速。这些相信都将为苏州在后续的“触底反弹”带来新的支撑。

当然,就去年全年成都和苏州的经济总量差距来看,短期内,苏州和成都的GDP排名,料将很难有根本性的变化。但也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成都和苏州的GDP差距不断缩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2020年来的两次季度性反超,可以看作是这种大趋势之下的“正常”表现。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时间里,苏州的GDP都是全面领先于成都。在差距最大时,成都的GDP甚至不到苏州的六成。但近年来,成都的GDP占比已经追至苏州的八成以上。且从目前的态势看,两城经济总量差距继续缩小,将是大概率的。

这背后除了与过去十来年内陆地区强省会城市崛起的大势有关,也和成都与苏州两座城市的综合定位及势能差异有着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成都是一个综合功能相当齐全的国家中心城市,而苏州作为普通地级市,尽管在经济层面,尤其是外贸、工业方面“鹤立鸡群”,成为毋庸置疑的“最牛地级市”,但其在综合势能上与成都明显并非同一类城市。所以有网友调侃,苏州和成都直接比较,本身可能是不太对等的。

事实上,在交通、人口、高等教育资源、战略能级等多个方面,成都都明显具有更大的优势。这也是传统中心城市的发展韧性所在。而在多项人均指标上,苏州又明显高于成都,这个时候,西部城市和东部城市的发展阶段性差异,依然体现得很明显。这也是经济总量的比较之下,不应该忽视的另一面。

▲4月25日拍摄的苏台(苏州至台州)高速公路七都至桃源段ST-QL5标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图/新华社

城市格局在向趋于更平衡的方向发展

苏州和成都的GDP排位变化,不出意外地再次引发了不少观察者对于东中西城市格局变化的关注。

实际上,过去几年,不唯独是成都和苏州,广州和重庆,杭州和武汉等东中西城市排名的“拉锯”,都能反映出一些趋势性的规律。那就是一批内陆经济重镇,尤其是强省会城市,随着产业实力不断补强,人口吸引力得到提升,它们在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上都在向东部经济强市发起赶超。

应该说,单就中心城市的发展表现来看,东中西的城市格局明显在向趋于更平衡的方向发展。这从过去几年人口流向的变化,也能够说明不少问题。这次一季度苏州和成都的“较量”,其实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缩影。

且在当前的背景下,随着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新的产业风口到来,东中西部城市的格局重塑,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今年一季度,主要城市的增速表现,以及部分城市的GDP排名变化,都能够反映出一些迹象。

比如,西安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口,不仅在2022年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还拿下了今年一季度的万亿城市增速冠军。

这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影响现代城市格局变迁的最主要因素,还是产业。过去几十年,苏州凭借外贸和工业快速崛起,近十多年来内陆强省会不断壮大,以及目前新的城市格局加速重塑,背后最重要的变量,实际都是产业。可以说,产业的竞争,永远是城市竞争的主战场。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而置于更大的背景下来看,东中西城市的你追我赶、相互较劲,实际是中国城市发展活力以及经济转圜空间较大的一种现实表现。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或者增速短暂放缓,就会有新的城市站出来;一个产业遭遇波折,就会有新的产业跟上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在这种相互竞争、替代中走向新平衡,正是中国经济基本盘企稳的重要支撑。

文/朱昌俊(媒体人)

编辑/柯锐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