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聚焦

环球热议:行走河南 探访洛阳:拾古城掠影,寻神都一梦

2023-07-05 11:26:14 正观新闻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历时十三朝的古都,洛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中,都是无法为人忽视的焦点。


(相关资料图)

近日,由郑州报业集团旗下正观新闻·郑州晚报主办,一汽-大众、星联城、邮储银行郑州市分行、浦发银行郑州分行特别支持的2023“行走河南”黄河文化探访之旅采访团队,来到此行最后一站——洛阳,穿越洛邑古城,品读运河文化,探寻洛阳神韵,俯瞰水库风光,倾听动人心弦的古城记忆,串联过去与未来的黄河故事。

洛邑古城

梦里隋唐,尽在洛邑

“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洛阳古称洛邑,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的洛邑古城,便是古都洛阳的缩影。

这里有“分逶迤之旧洛,涨浩漾之新潭”的新潭遗址,有见证了状元文化根脉的文峰塔,还有府文庙、四眼井、吕家大院等历史遗迹,绵延着动人心弦的古城故事。

踏入园区,满街鲜衣华裾、衣袂飘飘,处处亭台楼榭、飞檐翘角。老少游客都选择在这里换上各种形制的汉服,并搭配发饰、披帛、团扇等配饰道具,沉浸式体验“梦里隋唐,尽在洛邑”的古韵场景。

据洛邑古城运营方工作人员潘磊介绍,园区深度植入盛唐时期洛阳城的风格风貌,厚植汉服文化优势,聚焦汉服业态提升,以“汉服+”打造文旅新场景、新业态,形成“服装+造型+拍摄+修图”一站式服务产业链,持续吸引游客汉服“打卡”。

但洛邑古城绝不仅仅是一个拍照打卡地。“如果来洛邑古城而不去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就像有了与历史对话的机会,却三缄其口,放任自己与机会失之交臂。”潘磊说道。他表示,为了引导游客主动触摸古城历史、探索中国文化,洛邑古城未来将着重在古城历史底蕴的创意呈现上、沉浸式文化场景的创新体验上发力。

“比如我们这次策划推出的《洛邑古城之白龙殿试》沉浸式剧本体验游,就将武周盛唐时期的‘文试’‘武试’‘飞花令’等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趣味互动场景体验之中,以年轻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颠覆性创意融合成新文旅产品,匠心雕琢再现历史本真的模样。”潘磊介绍说。

待夜幕降临,洛邑古城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华灯初上,游人如织,灯火与湖光相映,穿过古城大门,就仿佛走进了盛唐梦境。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

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

距离洛邑古城不远的洛河,是1000多年前隋唐大运河的河首段。

全长达2700公里的隋唐大运河,于隋大业元年由隋炀帝下令开凿,最终形成了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古代工程奇迹。

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发展,洛邑地区成为维系南北东西水上交通的转运核心,吸引了国内外富商大贾的到来。洛阳的经济与城市建设发展达到鼎盛,并逐渐形成了南北文化交错、朝野文化同息的文化特征,一度成为中外文人墨客心之神往的文化圣地。

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就坐落在洛河与瀍河交汇处。远远望去,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金色屋顶格外醒目,既像一座唐代宫殿群的天际线,又像连绵起伏的风满船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据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宣讲员阮文阁介绍,博物馆的场馆设计提取了大运河的拱形元素为基本架构,充分展示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以期唤醒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

步入馆中,头顶是运用洛阳三彩釉画烧制技艺创作而成的陶瓷吊顶作品《云帆》,彰显着具有河洛特色的文化风韵;眼前是三面墙体巨型浮雕作品《国脉》,用蜿蜒的LED屏幕,形象生动地演示了大运河千帆竞发、舟楫往来的繁荣场景。

一馆揽千年文明,一河知百代兴衰。从大运河的开凿,到繁荣、衰落,以及保护和申遗,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都能看到。馆内陈列的包括大型沉船在内的各类文物,描绘了历史上那些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船工的水上生活,让人不禁畅想起古运河上“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墨客如卿”的悠悠过往。

此外,观众还可以学习千年前的河工技术、漕运制度,感受一粒米从产区到餐桌的漕运之旅,观赏唐三彩等珍贵的河洛文物,传承大运河留下的壮阔篇章。

洛阳大河荟

寻迹洛神赋,再现洛阳神韵

古韵悠长的老城故事在被慢慢讲述,新生的文化景观也迅速扩张版图。以“沉浸式+”及“青年设计+”为特色的大河荟项目园区,用科技艺术讲述河洛故事,让人在光影变幻中感受到洛阳神韵,已然成为洛阳的文化新地标。

“洛阳大河荟项目由洛阳城投集团倾力打造,集数字光影演艺、博物馆+商业、隋唐文化主题设计师酒店、剧本娱乐基地四大业态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洛阳首个沉浸式都市文商旅综合体,开启城市更新的流量新模式。”大河荟工作人员乔一统介绍说。他表示,园区的整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在今年10月全面开业。特别的是,大河荟的核心业态之一、中国首部数字行浸演艺——《寻迹洛神赋》,已于今年5月正式对外公演。

观众进场后,可以体验沉浸式的行进观演模式,于重重帷幕间欣赏洛阳八景,见证曹植与洛神的相遇,体会凿窟人的蓬勃生命力和游子的寻根愁绪,并与嵇康、杜甫、李清照等文人墨客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演出尾声,虚拟数字人“洛姬”还会和众演员上演一场赛博舞会,让古今文化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我们运用数字影像、机械装置、现场演艺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古都洛阳城的轮回故事。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开创了国内首个展演秀融合的演绎形态。”据乔一统介绍,《寻迹洛神赋》集数字行浸演艺、沉浸式博物馆、多维度数字演艺于一体,从洛阳先贤之赋、洛阳千古神韵之赋、现代洛阳人精神之赋三个层面出发,演绎洛阳文化的大美千姿,构筑“光影河洛,极致之美”的视觉体验。

黄河小浪底

俯瞰白龙出洞,讲好黄河故事

流经洛阳的洛河,谱写着包括洛神、河图洛书在内的奇妙传说,洛阳也因其得名。其实,洛阳不仅有洛河,伊河、瀍河、涧河也都从此穿城而过,融入黄河,因此有了“五水融洛”的说法。

黄河滋养了洛阳深厚的人文底蕴,洛阳也讲述着数不尽的黄河故事,小浪底水利枢纽就是其中最为震撼的一个。

它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晋豫大峡谷的出口处,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28公里,控制着黄河92%的流域面积、91%的径流量和近100%的泥沙,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关键控制性工程。

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至2009年4月全面竣工。“工程石方挖填总量近1亿立方米,如果把它们堆砌成一米见方的土石堤,可以绕地球2.5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作人员赵吉感慨道。

这是一座以防洪、防凌、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发电,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的标志性杰作。

“小浪底水利工程的核心内容是调水调沙。”赵吉表示,调水调沙的原理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将水库和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冲入大海,缓解水库、河道的泥沙淤积,减少水库及下游河道淤积,遏止河床抬高。

据了解,小浪底今年的调水调沙工作自6月21日启动,将持续20天左右,总泄水量预计达55亿立方米,相当于500个杭州西湖的水量。

调水调沙期间,小浪底风景区游客激增。小浪底旅游公司工作人员刘凯介绍称:“站在观景台上,便可看到三股巨大的水流自闸门倾泻而出,犹如白龙出洞,让人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

正观新闻·郑州晚报记者 张晓璐/文 徐宗福/图

活动团队:舒晗 樊无敌 张俊 陈君平 杨雅晴 郑治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