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社区生活圈 沪新华路街道启动第二轮建设 全球时讯
(相关资料图)
走进三层楼的新华路359号新华里巷市民中心,左侧墙面上的功能木牌已经增至15块。其中,“直播室”“小剧场”“博物馆”等一批木牌是不久前刚刚挂上去的,这意味着市民中心这一常见的社区便民设施叠加了更多的功能,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丰富的服务。而市民中心之所以会开出直播室,这是新一轮“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带来的改变。
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是家喻户晓。这个“圈”完善了社区的生活设施和服务,给每一位市民带来可感可知的生活便捷。“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行动工作要求。在一些启动较早的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已迎来了第二轮。今年3月起,上海首批试点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便在全市率先启动推进第二轮“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规划。
“第一轮打造时,居民要什么,我们建什么,相当于从无到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第二轮打造则要做到‘从有到优’。”街道工作人员称,要做到“从有到优”,就要求相关规划方案制定时要更精细化。要先弄明白社区居民们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在现有设施上进一步叠加功能、提升服务。而“主动问计于民”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是最好的办法。
先听一听居民们对第一轮打造如何评价。新华路街道称,街道第一轮“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了109个项目,目前开工率达到82%,完成率达67%。在第二轮启动前,街道通过线下走访调研和线上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了居民们对生活圈建设的获得感。调查发现,居民对第一轮试点行动中宜业、宜学以及宜居的住宅环境改善,宜游的慢行空间打造等方面认同度较高,对新建成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活动空间满意度较高。同时也对社区内老年食堂、菜场、体育设施、早餐点等便民服务设施布局提出了进一步需求。许多居民认为,辖区内公共活动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放共享,公共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更新维护还缺乏长效机制。
第二轮打造规划的制定有了大致的方向。今年3月下旬,新华路街道就新一轮行动规划的制定开展人民建议征集。街道通过线上人民建议征集、提案工作坊、调研座谈会等渠道广泛征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区域单位等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据称,征集共收到69条有效需求反馈、92条居民优秀提案以及8处潜在资源提议。根据市民的“菜场功能置换调整”等一系列建议,新华路街道将43个项目列入第二轮打造行动中。
不少项目是对现有设施的功能提升,如何细化操作,新华路街道又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征集”。
新华路359号市民中心该如何进一步开放?专项征集中,有居民提出设立一处共享的直播空间,方便有直播需求的居民预约使用;有居民则提出希望在这里增设一些演艺场所,作为社区学校的一处分点;代表委员们也提出希望有一处接待市民的工作室……整合这些建议后,“小剧场”“直播室”“代表接待室”等一批场所应运而生。
在新华路345号社区公共空间“社区营造中心”,一块“社区生活圈提案墙”成了常设的人民建议征集点。居民们有什么个性化的建议,只需要填写一张提案卡夹到墙上,过一阵也许就会变成现实。记者在墙上看到,“社区玩具交换屋”“一平米保供菜地”“老人兴趣工作坊”“特色分享旅行屋”等大量市民提案刷新了社区管理者的想象力。一些建议已落地转化:在营造中心门口空地的一角,木制的“新华玩具交换屋”已经开始运作……
而在平武小区等多个小区里,第二轮生活圈的打造带来了直观的变化:精品小区建设时布局的绿化已经陆续升级为休闲空间“生境花园”,花园里种什么、怎么布局也都一一听取居民们的建议。如在平武小区里,一片“松鼠溪谷”取代了原先普普通通的绿化带,“如果不是居民们提出来,哪个设计团队会想到在花园里布局一块赤腹松鼠的栖息地呢?”
“接下来,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华山花苑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都将全过程听取市民建议。”新华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华路街道第二轮“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将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记者 毛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