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行业资讯

以大学科技园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

2022-12-22 18:37:16

秦波 夏晓华/文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科技水平,培育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动力。未来大学科技园应聚焦一流高校、空间载体、创新平台、专业人才和配套服务统筹协调,推动创新产业(300832)集群成链。

建设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意义


【资料图】

根据《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规定,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通过联动一流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有利于加强前端创新供给和后端市场应用协调联动,打造高能级创新创业载体,为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创新发展动力。

第一,有利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端前沿创新资源的对接合作。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是科技、教育、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通过与高等级院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引入大学科技资源,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主体创新联动协同保障机制。转化高校最新科技成果,柔性引进大学高层次人才参与企业创新研发,共享大型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服务,协同开展联合攻关,在科技发展中发挥大学科技园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引领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中心,能够引导更多创新实力强、领域关联度高的各类创新主体在大学科技园周边集聚。推进重大项目转化落地,增强源头技术供给,吸引更多先进制造业企业集聚发展,打造 “硬科技”产业集群,为城市产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300152)。例如郑州大学科技园自2016年成立后已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106家,培育创客及创业团队103个,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专精特新企业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中原股交所)挂牌展示企业8家。

第三,打造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平台,营造良好双创生态。依托大学科技园,可以与知名高校合作打造人才引进和培育的高能级平台,搭建专家库、高端人才库,吸引青年人才留用集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形成校校、校企、园企人才互动、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吸引高校专家学家“候鸟式”入驻,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管理疑难杂症,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聚集地和科创高地。

以大学科技园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大学科技园是城市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融通创新的重要平台、构建双创生态的重要阵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功能,打造集科技创新与服务为一体的创新综合体,服务区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重点对接国内重点高校,加强校地合作。联合在本地特色产业方面具有学科优势的国内一流高校,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发挥高校的主体支撑作用,共享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数据和图书文献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云平台,方便高校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依托高校校内已有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和工程中心等研发设施,为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加强双方在学科、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构建以项目为纽带的合作体系,实现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和转化,加速推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引导校内科研人员在大学科技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畅通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操作路径和转化渠道,保障各方依法合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二是推进空间载体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孵化功能。对标国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要求,推进空间载体建设,提供孵化场地和服务,强化科技创业孵化功能。坚持因地制宜,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突破物理空间面积限制,探索“多校一园”“飞地园区”“虚拟大学”等灵活建设模式,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开放、灵活、多样、高效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产业园区的链接,打造园区共同体,联合共建试点、示范项目,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区校资源互动,推动孵化成熟的企业做大做强,向周边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转移,实现开放协同发展,强化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配套环境,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大学科技园内部及周边生活服务品质,形成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区域创新密度和浓度提升。为符合条件的相关人员提供人才公寓等资源支持,推动大学科技园集聚适应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要素资源。

三是合作共建创新发展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联合大学共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创新创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完整的科技企业培育平台体系。建立研发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园区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园区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完善孵化功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引导师生科技型企业进驻,培育孵化相关产业科技项目,开展高层次人才技术交流,促进人才、政策、资本、信息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推动大学与产业界的互动,打造校内成果向社会灵活开放、产业界为校内技术落地提供丰富试验场景的双向互动模式,利用好大学的成果优势、产业条件和人才基础,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创新中心等多种模式,加强与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城市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

四是开展人才柔性引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依托大学科技园,以智力引进、智力借入、顾问指导、兼职聘请、人才创业、项目合作等多种途径从高校引进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的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定向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专业人才。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通过设立创新创业课程、校企共建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平台等途径,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后备力量。建立师生及社会人才来园创业的合理流动机制,培养一批优秀创业人才。

五是完善园区专业服务,形成创新服务生态圈。通过打造开放融通的创新创业环境,为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载体平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咨询、检验检测、认证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加快形成涵盖校内外、创新链上下游、政府和企业等各相关方共同参与、有效协同的创新生态圈。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体系,发挥市、区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满足大学科技园内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的需求。建立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与银行、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各类科技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

(秦波、夏晓华系中国人民大学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